- · 《求索》征稿要求[09/01]
- · 《求索》投稿方式[09/01]
- · 《求索》收稿方向[09/01]
- · 《求索》数据库收录影响[09/01]
- · 《求索》栏目设置[09/01]
- · 《求索》刊物宗旨[09/01]
他们是荒野上的孤勇者:乱世中走出书斋,在考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文|长庚 生死考验更是不断缠绕着他们。袁复礼在新疆的冰雪中发掘恐龙化石,冻伤了脚,挨到发掘结束回到乌鲁木齐才得以动手术,休养了三个月才痊愈;梁思永抱病发掘殷墟,罹患
文|长庚
生死考验更是不断缠绕着他们。袁复礼在新疆的冰雪中发掘恐龙化石,冻伤了脚,挨到发掘结束回到乌鲁木齐才得以动手术,休养了三个月才痊愈;梁思永抱病发掘殷墟,罹患重病,卧床长达两年之久;翁文灏到浙江考察石油,遭遇车祸,九死一生;二十八岁的吴希曾在湘西勘探煤矿,也遇车祸,却未能醒来;丁文江在湖南勘察煤矿,煤气中毒,不幸罹难;年轻的赵亚曾在云南,许德佑、陈康、马以思在贵州均被土匪枪杀;傅徽第则在赣南被日军杀害……
无数个“第一”
那段时间,很多学者会像傅斯年一样常常自问:“书生何以报国?”然而事实证明,他们虽然没有上阵杀敌,却在深谷中劈出一线光明。内忧外患,国土沦丧之际,他们取得的学术成就甚至被视为民族最后一丝尊严所在。
书生何以报国
张泉 著
甚至连当时的政府对地质发掘和考古发掘的态度也很微妙。当地质学家致力于勘探煤矿、金属、石油,为实业助力时,政府是大力倡导、支持,而一旦科学家被地下的出土物吸引,开始发掘文物、古生物化石乃至古人类遗骸,政客的态度就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。
《荒野上的大师:中国考古百年纪》认为,李希霍芬的评价或许存在偏见,却无疑揭示出某些真相:千百年来,中国的读书人始终对体力劳动心存芥蒂,他们寒窗苦读,就是为了逃离田野,登上庙堂。即便进入民国以后,“赛先生”的名字即将在年轻人中间风靡,依然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考古学、地质学等专业。毕竟,田野考察需要风餐露宿,日晒雨淋,看起来不像个体面的职业;何况,那些冗长的术语、近乎离奇的发现与解释,听起来都匪夷所思,与人们熟知的“四书五经”格格不入。
真正的改变是从首批接受西方现代教育的这一代学者开始的。民国时期的地质调查所等机构会聚了一批有知识、能吃苦的年轻学者,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学术共同体。从1910年代到1940年代,这批人走出书斋,从“北伐”到“中原大战”,从“九一八事变”到“七七事变”,致力于动植物、矿产、考古发掘、民族学等领域的调查与研究,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。
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
最让人动容的,则是他们在战争中也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。
1927年,李济前往陕西考察,由于北伐战争,他不得不绕道半个中国,先北上大连,再坐船南下上海,然后转汉口,再从汉口取道北上。同年,地质调查所开始大规模发掘周口店,附近时常炮声隆隆。有时会有士兵突然出现,占用他们发掘出来的洞穴,试验手榴弹。甘肃军阀误把西北科学考察团携带的氢气管当作炮筒,误以为他们是张作霖的军队,随即扣押了科考团的学者。1933年,梁思成前往正定调查古建筑,却发现火车上全都是军人。滦东战事困扰着整个行程,他担心北平遭到轰炸,不得不压缩原定计划,随时准备返程。
他们发现了“北京人”头骨、“山顶洞人”头骨、龙山文化黑陶,还有丰富的殷商甲骨、大批殷墟文物、殷商故都,以及唐、宋、辽、金、元、明、清建筑,提出了“燕山运动”“三门系”“三叠层”“贞人说”“夷夏东西说”等理论。中国第一座地震台“鹫峰地震台”、第一个油田“玉门油田”、第一条独立发掘并装架的恐龙化石“许氏禄丰龙”,同样由他们全力促成。
来自社会的阻力
创造这些第一的人,自身也是“第一人”“之父”“鼻祖”。比如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、第一位人类学博士李济、第一位考古学硕士梁思永、最早的商业管理硕士曹云祥,还有“汉语语言学之父”赵元任、“非汉语语言学之父”李方桂、“中国恐龙之父”杨钟健等等。这些人与准求“乾嘉考据”的前辈学者最大的不同是,虽然他们大多是诵读“四书五经”长大,但是后来到海外接受了现代学术训练,崇尚科学精神和实证精神。
《荒野上的大师: 中国考古百年纪》
残酷的抗日战争更是让整个华北容不下一张书桌,他们只能匆匆踏上南迁之路,不幸的是,多年来各自收集的珍稀书籍、资料、记录的笔记乃至书稿,却大多在离乱中散佚。实际上,并非所有文物都像人们熟知的故宫南迁文物那样幸运。“北京人”头骨化石在秘密运往美国途中不知所踪;中国营造学社存放在天津麦加利银行地下金库里的底片,基本毁于洪水,只有一批测绘图稿和胶片经过小心的整理、晾晒,勉强得以保全;袁复礼在西北考祭时收集的十七箱标本全部遗失,他的《蒙新考查五年记》的新疆部分也被弄丢了;史语所在安上村曹王墓发掘的出土物在济南被毁,考察报告在香港被烧尽。
文章来源:《求索》 网址: http://www.qsqks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6/77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