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求索》征稿要求[09/01]
- · 《求索》投稿方式[09/01]
- · 《求索》收稿方向[09/01]
- · 《求索》数据库收录影响[09/01]
- · 《求索》栏目设置[09/01]
- · 《求索》刊物宗旨[09/01]
求索文献综述怎么写(求索文献综述怎么写)(4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导言 著名文化学者蒋勋,曾经在自己的专访中说过:“我年轻的时候,从来没有喜欢过杜甫,到了50岁之后,你不喜欢都不行”。 一个人不由自主,情不
著名文化学者蒋勋,曾经在自己的专访中说过:“我年轻的时候,从来没有喜欢过杜甫,到了50岁之后,你不喜欢都不行”。
一个人不由自主,情不自禁,发自肺腑,由衷而自觉地喜欢一个几百年前的诗人,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?怎样的一种思变?怎样的一种心路历程?
在历史上,盘点过后还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他所处的时代,既可以被过往文人自觉地尊为“诗圣”,又被赞为“诗史”,同时代同有名望的李白、白居易、王维等都没有这样的双重肯定。如此文化现象,我们还得从他的一首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说起。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之精髓事实证明“杜诗”在唐代,似乎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声名远扬,家喻户晓,世人瞩目,他和“诗仙太白”、“诗魔白居易”相比较而言,其社会影响还有一定差距。
然而自宋代诗歌规范化,或者说纳入科考之后,杜诗备受历代文人所推崇,以至于文坛出现“千家注杜”的文化大观。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这个作品,作为“杜诗”众多忧国忧民的佳作之一,为何它能多次入选教科书呢?必定有它的入选价值和特殊的教育意义。
据现代作家刘明华《中华传家读本》中论述,在近现代百年“中小学语文教材”中,“诗圣”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入选,其次数位居杜甫诗歌之冠。
这首“歌行体”唐诗之精髓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,不外乎“字、词、句、篇”,字和词是最小的单位,篇由句构成,句又由字词构成。
评价一部作品,我们必须专注这些最小的单位——字。所以古人就用“字眼”、“词眼”来体现这一特征,它是一篇文章的魂。
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的“眼”,就在这个“破”上,也就是说它的精髓就是这个“破”!
清人诗词评论家刘熙载《艺概》说过,“神光所聚”“一动万随”正是文章诗词“眼”的特征。
而且在他看来,判断“眼”的关键不在于某些具体的位置,而在于其是否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。
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之“眼”正在一个“破”字,何以见得?一“破”:秋风“破”茅屋风破茅屋”乃“破”的第一重境界,是最为直观的现实的境界。这是整个“事件”的起因,倘若没有眼前这一场突如其来的“狂风”,没有这一间被风几乎吹垮的“茅屋”,这一系列的铺垫,后来的“破”境便会孤立无援,难以展开。
二破“破”:丧乱“破”家国常言说:屋漏偏逢连阴雨,看来老杜也不例外。屋破遇雨 “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”,一句“长夜沾湿何由彻”,诗人难以入眠。让诗人难以入眠的,绝不仅仅是经过狂风之后的个人茅屋之“破”,茅屋的破只是通常的一个表象,其实际含义则是经过“丧乱”之后的家国之“破”。
纵观杜甫一生的经历,特别是“安史之乱”的破坏力,对于整个唐王朝的破坏是毁灭性的。覆巢之下无完,没有国哪有家?诗人的家庭也在这场遽变中历经种种不幸。山河破碎的同时,杜甫个人也遭遇被叛军所捕,身陷囹圄,四处奔逃,家破人散。
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绝非停留在客观山河沦落,家庭破碎,而是着力挖掘战祸对人情、人性、人伦的破坏。
这正是杜甫之所以称为“诗史”的见证。三“破”:理想“破”现实这首诗的最后,通过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反思,对现实的挖掘入木三分,力透纸背,更加突出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,而这一切绝非偶然,是整个社会没落的必然结果。
其意境表现为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这一点睛之笔,之所以千古绝唱,充分展现了杜甫的创作天才与士子情怀。
这是一种独特而强烈的,基于个人情感和精神的感发和意趣,即是被千百年来读者所称颂的“身无分文,心忧天下”的无私精神、崇高理想和伟大情怀。
这也正是杜甫之所在称为“诗圣”的真正含义!@兵法天下 如是说(结束语)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可谓杜诗“沉郁顿挫”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。整个诗篇关于现实世界之困顿,国家历史之丧乱,无处不散发着历史沉郁之气。全诗的意脉层层递进,委婉曲折。由个人茅屋风破与历史家国的破败紧密联系,以“破”为诗眼点题,最后笔势一转,步入诗人最高的理想境界。杜甫的伟大就在于其理想破现实的情怀——诗人以自身的精神理想对个人的现实存在(秋风“破”茅屋和历史现实(丧乱“破”家国)的双重突破,便是这首经典诗歌的精髓所在。文章来源:《求索》 网址: http://www.qsqks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2/79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