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求索文献综述怎么写(求索文献综述怎么写)(4)

来源:求索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12-12 20:16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导言 著名文化学者蒋勋,曾经在自己的专访中说过:“我年轻的时候,从来没有喜欢过杜甫,到了50岁之后,你不喜欢都不行”。 一个人不由自主,情不

导言

著名文化学者蒋勋,曾经在自己的专访中说过:“我年轻的时候,从来没有喜欢过杜甫,到了50岁之后,你不喜欢都不行”。

一个人不由自主,情不自禁,发自肺腑,由衷而自觉地喜欢一个几百年前的诗人,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?怎样的一种思变?怎样的一种心路历程?

在历史上,盘点过后还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他所处的时代,既可以被过往文人自觉地尊为“诗圣”,又被赞为“诗史”,同时代同有名望的李白、白居易、王维等都没有这样的双重肯定。如此文化现象,我们还得从他的一首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说起。
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之精髓

事实证明“杜诗”在唐代,似乎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声名远扬,家喻户晓,世人瞩目,他和“诗仙太白”、“诗魔白居易”相比较而言,其社会影响还有一定差距。

然而自宋代诗歌规范化,或者说纳入科考之后,杜诗备受历代文人所推崇,以至于文坛出现“千家注杜”的文化大观。
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这个作品,作为“杜诗”众多忧国忧民的佳作之一,为何它能多次入选教科书呢?必定有它的入选价值和特殊的教育意义。

据现代作家刘明华《中华传家读本》中论述,在近现代百年“中小学语文教材”中,“诗圣”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入选,其次数位居杜甫诗歌之冠。

这首“歌行体”唐诗之精髓

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,不外乎“字、词、句、篇”,字和词是最小的单位,篇由句构成,句又由字词构成。

评价一部作品,我们必须专注这些最小的单位——字。所以古人就用“字眼”、“词眼”来体现这一特征,它是一篇文章的魂。

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的“眼”,就在这个“破”上,也就是说它的精髓就是这个“破”!

清人诗词评论家刘熙载《艺概》说过,“神光所聚”“一动万随”正是文章诗词“眼”的特征。

而且在他看来,判断“眼”的关键不在于某些具体的位置,而在于其是否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。

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之“眼”正在一个“破”字,何以见得?一“破”:秋风“破”茅屋

风破茅屋”乃“破”的第一重境界,是最为直观的现实的境界。这是整个“事件”的起因,倘若没有眼前这一场突如其来的“狂风”,没有这一间被风几乎吹垮的“茅屋”,这一系列的铺垫,后来的“破”境便会孤立无援,难以展开。

二破“破”:丧乱“破”家国

常言说:屋漏偏逢连阴雨,看来老杜也不例外。屋破遇雨 “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”,一句“长夜沾湿何由彻”,诗人难以入眠。让诗人难以入眠的,绝不仅仅是经过狂风之后的个人茅屋之“破”,茅屋的破只是通常的一个表象,其实际含义则是经过“丧乱”之后的家国之“破”。

纵观杜甫一生的经历,特别是“安史之乱”的破坏力,对于整个唐王朝的破坏是毁灭性的。覆巢之下无完,没有国哪有家?诗人的家庭也在这场遽变中历经种种不幸。山河破碎的同时,杜甫个人也遭遇被叛军所捕,身陷囹圄,四处奔逃,家破人散。

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绝非停留在客观山河沦落,家庭破碎,而是着力挖掘战祸对人情、人性、人伦的破坏。

这正是杜甫之所以称为“诗史”的见证。三“破”:理想“破”现实

这首诗的最后,通过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反思,对现实的挖掘入木三分,力透纸背,更加突出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,而这一切绝非偶然,是整个社会没落的必然结果。

其意境表现为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这一点睛之笔,之所以千古绝唱,充分展现了杜甫的创作天才与士子情怀。

这是一种独特而强烈的,基于个人情感和精神的感发和意趣,即是被千百年来读者所称颂的“身无分文,心忧天下”的无私精神、崇高理想和伟大情怀。

这也正是杜甫之所在称为“诗圣”的真正含义!@兵法天下 如是说(结束语)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可谓杜诗“沉郁顿挫”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。整个诗篇关于现实世界之困顿,国家历史之丧乱,无处不散发着历史沉郁之气。全诗的意脉层层递进,委婉曲折。由个人茅屋风破与历史家国的破败紧密联系,以“破”为诗眼点题,最后笔势一转,步入诗人最高的理想境界。杜甫的伟大就在于其理想破现实的情怀——诗人以自身的精神理想对个人的现实存在(秋风“破”茅屋和历史现实(丧乱“破”家国)的双重突破,便是这首经典诗歌的精髓所在。

文章来源:《求索》 网址: http://www.qsqks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2/790.html



上一篇:求索参考文献的标准格式(文献的标准参考文献
下一篇:为什么说湖南籍学者国学大师文怀沙是新楚辞研

求索投稿 | 求索编辑部| 求索版面费 | 求索论文发表 | 求索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求索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