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《中国考古大会》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求索 让陈列

来源:求索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09 08:2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本文转自:央视网 一、前沿科技助力打造考古公开课。 《中国考古大会》发挥总台AI+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优势,以13个遗址为主线索,邀请多名“考古推广人”,体验考古任务,感受“

本文转自:央视网

一、前沿科技助力打造考古公开课。《中国考古大会》发挥总台AI+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优势,以13个遗址为主线索,邀请多名“考古推广人”,体验考古任务,感受“发现发掘、整理阐释、保护传承”中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。当舞台灯光亮起,360度灯网与起伏自如的地屏交相辉映,抬头仰望“满天星斗”如中华文明灿若星河,低头俯视“山川河流”似文化遗存星罗棋布。在这场前所未有的“遗址博览之旅”中,科技元素大大丰富且恰好到处地服务于内容表达。节目为中国百年考古发现搭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绚丽舞台,在公众和考古之间架设起桥梁。它立足考古工作的特点和大众需求的痛点,主打体验式、场景化、沉浸感,特别是结合VR、AR、AI、8K、裸眼3D等前沿技术复现各大遗址的鲜活风貌,带领观众一次次“穿越时空”去到历史现场,展开可看、可听、可触碰的互动。正因为有这些新技术手段,《中国考古大会》突破棚内节目的时空局限,让每期舞台都变成浓缩遗址前世今生的灵动载体。观众在错落有致的移步换景中,时而“穿越”到万年前的历史情境,时而“瞬移”到千里外的考古现场,视听体验大大延展。如第九期节目中,为还原秦始皇陵,呈现了六大独立的精美场景:有俯瞰秦始皇陵的恢弘视角,有对秦始皇陵格局分布和周边地貌的生动模拟,有等比还原的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,还有根据现有资料复现的波澜壮阔的秦始皇陵地宫等。在新技术加持下,众多重大考古成果从学术研究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丰富了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。

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,《中国考古大会》高规格、高站位、高水准,不仅为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打造了一场极具敬意、诚意和创意的“百年成果电视展演”,还在陪伴观众了解百年考古重大发现、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同时,对发展公众考古、开展考古教育和考古体验产生示范和引领。(唐经刚)

二、持续内容输出吸引公众注意力。近年来,我国考古进入公认的黄金时期,并呈现出显著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范式。在前沿科技助力下,文物的价值阐释、创意保护及展示利用迈上新台阶,这给公众文化体验带来巨大改变。《中国考古大会》率先将遗址“搬”进演播厅,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“踏访”东南西北中。其精心选取的中国百年考古中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“明星遗址”,如良渚遗址、贾湖遗址、周口店遗址、殷墟遗址、海昏侯墓、三星堆遗址、曾侯世代墓葬群、城头山遗址、秦始皇帝陵、周原遗址、晋侯墓地、二里头遗址、西汉南越王墓等,作为中华大地上“百万年人类史、一万年文化史、五千多年文明史”的浓缩写照,多样化、多角度、多层次展现了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对人类的重大贡献。节目将科技考古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探索的实证精神融于内容创作,将几代考古人辛勤探索的结晶精谨细腻、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。考古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、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,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媒介语言非常不易。这档节目通过考古学家的讲述和空间探秘,让观众如同走入考古发掘现场;通过舞蹈、实验考古和复原模型等,带领观众进入古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。持续而又精彩的内容输出,让亿万观众在中国考古学百年的重要遗址中流连忘返,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。

三、融合传播成就新媒体时代顶流。《中国考古大会》融媒体端以微博为主阵地,探源“日用而不觉”,望见勤劳与智慧的先民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,感受文明如水,生生不息,润物无声。每走进一处重要遗址,节目都能梳理出许多与当下相关的内容,大量制作净切微视频、原创视频,并结合不同平台特性发布。在新媒体截取与短视频传播推动下,更多受众看到了《中国考古大会》舞台直观还原的先民生产生活、审美趣味乃至精神世界,看到了中华文明动人心魄的萌芽状态,感受到先民的创造、创新、创举是如何影响并塑造了今天的我们。另外,该节目新媒体传播十分注重话题词选择,设置的话题词容易引发共鸣、点燃受众情绪,唤醒大家对中华五千年的积极思考。如话题#有一种紫叫中国紫#登上微博热搜榜,因为“中国紫”唤起了受众对于先民智慧和民族美学的惊叹,正是类似“中国紫”这样一批专属于中国的色彩,晕染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和典雅。悬念丛生、高潮迭起的观赏体验,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,节目借助融合传播引发热烈讨论,连续13期登上微博综艺影响力榜。随着节目热播,受众呈现年轻化、高知化的明显趋势,这对传承中华文明、弘扬传统文化、增强文化自信非常有利。

文章来源:《求索》 网址: http://www.qsqk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9/780.html



上一篇: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--我和音乐老师
下一篇:辉煌只能靠自己 篇一百零一:小容量U盘鸡肋求索

求索投稿 | 求索编辑部| 求索版面费 | 求索论文发表 | 求索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求索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